铸牢活动集锦第34期
贺兰县
贺兰县第三小学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工程,构建立苗、育苗、润苗、壮苗、树苗“五苗筑基”体系,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用“石榴籽”思政课凝心铸魂;用好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审美智慧;突出语文、历史等学科课程,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阅读历史典故中感受中华优秀文化。成立“石榴籽”宣讲团,在校园内讲述红色革命故事、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新时代好少年故事等,让各族师生在春风化雨中增进“五个认同”、树牢“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泾源县
泾源县团委组织全县各乡镇“护苗计划”青少年及困难青少年40人,走进固原市博物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馆园和大湾乡杨岭村开展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行走中赓续红色血脉,在实践中汲取成长力量,引领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孩子们聆听56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感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宁夏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明白各民族青少年都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切实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
宁东镇
宁东镇建安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美丽工坊”为依托,培训老师“手把手示范+实操指导”教学,社区积极对接灵武、固原相关企业和文创商铺,形成“企业供单、社区派单、居民接单”的可持续模式,居民通过培训考核后即可在家承接订单,按件计酬、灵活结算,助力辖区低收入群众实现“技艺变现”。培训教室旁的公益课堂,有社区志愿者辅导参训妇女的孩子写作业、读绘本,并结合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深入浅出地为移民群众和青少年宣讲民族团结、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意义。“小手工”撬动“大民生”,建安社区通过系列编织培训带动移民群众强技能增收入,有力推动了移民群众和社区群众互帮互助、互嵌共融。
利通区
利通区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巡演、“文化惠民·送戏下乡”及非遗进乡村等30余场活动,吸引各族群众踊跃参与,有效增强了大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多个社区系统性构建了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沟通网络,使各族居民从“局外人”变成“当家人”,越来越多的热心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矛盾纠纷得以就地化解,城乡资源顺畅流通,既扩大了邻里“朋友圈”,也拓展了各族居民的“幸福圈”,促进了社区团结和谐与稳定。
大武口区
大武口区司法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思想宣传教育,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为载体,突出“线上+线下”“集中+自学”相结合,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开展专题研讨,常态化开展“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宣传教育,深化示范引领,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不断凝聚思想共识。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机结合,深化“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创新发展,牢固树立“预防在前、调解优先、依法调解、实质调解”的理念,打造“阿姐说和”等心理疏导调解室,通过“事心双调”工作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着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彭阳县
彭阳县组建以包村干部、村(社区)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为主体的村级宣讲队伍,通过乡村大喇叭、炕头会、板凳会、庄头会等形式向各族群众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及相关法律条规15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5万余份。举办“返乡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研学”、“开学第一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书画摄影展等系列活动200余场次,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姚河塬西周遗址等教育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50余场次,引领各族青少年厚植爱国情、笃行强国志。培育选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锋岗”24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60户,举办先进典型事迹分享会200余场次,持续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故事。
自治区各部门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解放西街361号
联系电话:0951-6363291 邮编:75000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63号 网站标识码:6400000021 网站地图 宁ICP备10200274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