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媒体视野中的宁夏民族团结故事 > 宁夏媒体视野中的宁夏民族团结故事

这里有个“家” 浓浓故乡情

  

“干妈,毕业了学校清宿舍,我暂时还回不了家,想先去家里住几天。”
  “你直接来就行了,跟干妈客气啥。”
  7月10日,北方民族大学大四毕业生巴特尔,搬着他的一大堆行李来到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区王菊茹家。
  推开门,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厨房里,王菊茹正在为巴特尔做他最爱吃的炖羊肉。
  巴特尔感动地对王菊茹说:“干妈,真舍不得离开您。”
  2015年5月,共享社区与北方民族大学共同成立“星火民族情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征募有能力的家庭与学生结亲互助,为这些家在外地的大学生在宁夏找一个“家”。
  61岁的王菊茹第一个报了名。在社区的引荐下,来自内蒙古的巴特尔、来自新疆的古力巴努尔、夏依达成为王菊茹的结亲对象。从此,这3名在校大学生在宁夏有了一个家。
  “干妈做的彩色小花卷又漂亮又好吃,每次来,干妈都要给我带一些到学校,拿到学校就被同学们抢光了。”古力巴努尔告诉记者,她的父母和王菊茹也成了朋友,经常用微信聊天。
  夏依达今年考上了本校研究生,在宁夏还要再上3年学。她笑着告诉记者:“他们没我有福气,我还可以和干妈一起生活3年。”
  今年元旦,巴特尔把自己的女朋友带到王菊茹家:“干妈,我带女朋友来见家长啦!”王菊茹给孩子们做了一桌好吃的。看到巴特尔和王菊茹感情这么好,女孩惊讶地说,如果不是巴特尔提前告诉她来见干妈,她真以为王菊茹就是巴特尔的亲妈。
  65岁赵淑珍的结亲对象是藏族学生格桑措姆。“刚结亲时,这孩子特别内向不爱说话,我就打电话让她来家里吃饭,她要是功课忙来不了,我就包了饺子给她送到学校去。”赵淑珍说,慢慢地,孩子性格变得开朗了,经常来家里帮她干活、陪她唠嗑。3年的相处,让两个人的心越贴越近。在赵淑珍母亲般的关爱下,能歌善舞的格桑措姆有时间就到社区教居民跳民族舞。去年,在社区民族团结广场,她带领300余人跳起了藏族民间舞锅庄舞,社区居民频频称赞。
  共享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丽娟告诉记者,社区挑选经济条件较好、热心向上、能发挥正能量的家庭,为来自其他省区的学生和战士在本地找一个“家”,就像亲戚一样进行结亲互助。同时,号召这些学生和战士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社区居民开展环境保洁、精神慰藉、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目前,结亲互助从最初的3对已发展到21对26人。
  “几年相处下来,我已经把这些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3年来,王菊茹已经结亲了5名大学生。今年7月,孩子们毕业了,临走时,孩子们把3年来与王菊茹相处的点点滴滴做成了一本精美相册送给她。看着相册,王菊茹十分感动:“只要我还能行动,我家就永远是这些外地孩子的家。”